|
|
書法的智慧及其傳承 |
“書法”一詞始見于南朝《南齊書?周颙傳》:“少從外氏車騎將軍臧質家得衛恒散隸書法,學之甚工?!币话阏J為,書法是以中國文字為創作依據的造型藝術,萌芽于新石器時代的刻劃符號,公元前十四至前八世紀之間,逐漸形成可供獨立欣賞的系列化的書寫法則與意象藝術,涵蓋實用與審美,因方型漢字的構造規則而被衍化為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假借、轉注,因審美意趣而被清劉熙載《書概》演繹為“書凡兩種:篆、分、正為一種,皆詳而靜者也;行、草為一種,皆簡而動者也?!薄坝臆姇远Z評之,曰:力屈萬夫,韻高千古?!薄袄铌柋鶎W《嶧山碑》,得《延陵季子墓題字》而變化。其自論書也,謂于天地山川、日月星辰、云霞草木、文物衣冠,皆有所得?!薄皩O過庭草書,在唐為善宗晉法。其所書《書譜》,用筆破而愈完,紛而愈治,飄逸愈沉著,婀娜愈剛健?!薄皶c畫異形而同品。畫之意象變化,不可勝窮,約之,不出''''神''''、''''能''''、''''逸''''、''''妙''''四品而已?!薄皳P子以書為''''心畫'''',故書也者,心學也?!薄皩懽终?,寫志也?!薄肮P性墨情,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?!薄皶?,如也。如其學,如其才,如其志,總之曰:如其人而已?!薄皩W書者有二觀:曰''''觀物'''',曰''''觀我''''。觀物以類情,觀我以通德。如是,則書之前后莫非書也,而書之時可知矣?!逼渲?,靜動之辨,力韻之說,觀古觀天之論,辯證用筆之察,意象變化之求,心學寫志之索,人之性情、書如其人和“二觀”相輔、書藝境界之探,實為闡述書法審美,繼而詮釋“書法”為“心學”之經典。
中國書法從一開始就走上了智慧成長之路?!渡袝?多士》載周公之言“唯殷先人,有冊有典”,殷墟以降,突破“依類象形”的限制,“中合心源”,以線條的轉折起伏、墨色的枯濕濃淡,謀求結字的協調勻稱、章法的疏密奇正,以表達書者情感的百般變化。秦漢尚勢,晉代尚韻,南北朝尚神,唐代尚法,宋代尚意,所謂周秦雄風漢取勢,和而不同化美秀,“大抵南朝皆曠達,可憐東晉最風流?!睎|漢蔡邕在《筆論》中智慧橫溢,“若坐若行,若飛若動,若強弓硬矢,若水火,若云霧,若日月??v橫有可象者,方得謂之書矣?!蓖豸酥目∶里h逸,歐陽詢的平正險絕,張旭的野逸狂飆,顏真卿的端莊巍峨,黃庭堅的天然自工,米芾的風檣陣馬,蘇軾的氣勢豪邁,趙孟堅的恣肆自如,趙孟頫的飛動峭拔,鮮于樞的磅礴奇放,文徵明的遒偉典雅,董其昌的空靈清潤……其間均有審美溢智及其美學踐行。在漫長的書法演進史上,已融入了筆墨文化、理念現場、生命周期、藝術精神、人文態度、心志追求、人格氣韻、審美情趣、變革謀略、書風之變,書法智慧一路灑落,綿延成長終成文脈。 |
|
|
|